王永庆,这个显赫的名字在海峡两岸,在美国,乃至全世界都是颇有名气的。
在台湾,他是台湾最大的工业企业——台湾塑胶集团公司的董事长,被誉为“塑胶大王”。
在美国,他已经拥有3个石化原料厂和11个“下游”工厂,其中有一家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胶工厂。在大陆,他正筹划联合台湾其他企业,投资60亿美元,兴建一个大规模的“石化城”。
1953年,有位美国企业家曾谑称王永庆的台湾塑胶公司是“实验室规模”的小公司。如今王永庆已超过所有的塑胶生产企业,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塑胶粉制造厂商及塑胶二次加工厂商。其石化产品,在世界上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在苦难中成长
王永庆,并不是天生的企业巨子。1917年,他出生在台湾一个贫寒的家庭,他的出生给本来已十分窘困的家又增添了一份负担。
父亲是穷苦茶农,以耕作几片贫瘠薄田为生。
王永庆稍稍懂事,便常跟着母亲到铁路旁拣拾从火车上掉下来的煤块。王家虽然贫穷,但父亲对子女教育很重视,尽最大努力送王永庆读完了小学。15岁时,他开始自谋生路。
对于这段刚刚走入生活的经历,王永庆曾回忆说:“我15岁离开家乡到嘉义一个米店当小工,那时一心所想的,就是能有个工作不要饿肚子就好了。我不但没有因为离家而伤感,反而是满心的欢喜和安慰,因为我终于找到了工作,有饭吃了。”
“有饭吃”,这是王永庆少年时期的梦想。在米店,他早起晚睡,勤勤恳恳。每天他都把份内的工作做好,同时他还特别注意观察老板经营米店的一些诀窍,以为日后自己创业做准备。一个当企业家的梦,渐渐地在他心里萌生了。
一年之后,他转到父亲借钱开的小米店打工。自家米店,自然要格外地精心经营。在这里,他学会了以优质服务取胜的方法。
当时,顾客买米一般到米店去买,很不方便,而米店卖米,也是等顾客上门。
每次进米后,王永庆都仔细把米中的糠、砂粒等杂物拣干净,再将米卖给顾客。为了改变等客上门的做法,他提出了“送货上门”的主张,对这一经营方式的改进,顾客很欢迎,买王家米店米的人越来越多。
米,一斗一斗卖出去;钱,一分一分赚进来。那时一斗米才赚一分钱,尽管利薄,但他仍潜心经营。为了提高效益,他用赚来的钱又开设了一个小碾米厂。自己碾米,自己卖米,自然利润又有所提高。
之后,他又经营过砖场、木场,有的成功,有的效益不佳。对此,王永庆后来回忆说:一个人在失意之时,要象瘦鹅一样忍饥耐饿,锻炼自己的忍耐力。只要饿不死,一旦机会到来,就会迅速地强壮起来。第二,瘦鹅之所以瘦,问题不在于鹅,而在于养鹅人饲养方法不当所致。企业经营的道理也是一样,企业经营不善,问题不在员工,而在老板管理方法不当。
王永庆在他的事业中,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条——自己主观的努力是最主要的。
1953年,是王永庆一生中大转折的一年,这一年,他开始涉足于新兴的台湾塑胶工业。
从对塑胶一无所知做起
王永庆,因为开办台湾塑胶公司而扬名于世。可爱谁知道,当年在创业的时候,他对“塑胶”是什么并不清楚。那时,“塑胶”是个新名词,它用什么原料制成?它的化学成份是什么?王永庆承认,当时他一无所知。
据一位当年在工业会服务的老先生回忆说,王永庆与当年的伙伴赵廷箴一起到工业会,去看望化工组主任,要求投资塑胶工业时,由于两人均不懂塑胶,结果遭到冷眼。但一年之后,王永庆已对塑胶的性质、成份、生产、加工工艺、用途等等,都了如指掌了。
他学习了有关塑胶生产、销售的知识;
他了解了台湾塑胶市场的供销情况;
他在考察世界塑胶生产、销售的动向;
他在一次又一次地研讨塑胶生产的发展前景;
他把报上刊登的有关资料剪下来……
1954年,王永庆的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。1957年,台塑建成了自己的生产厂。一吨吨塑胶粉生产出来了,但销售情况却不理想。
台塑每月产量虽只有100吨,但是台湾市场需要量仅为15吨。有些加工业者虽然需要塑胶粉,但是由于对台塑的塑胶粉质量没信心,宁肯从国外高价进口。开工后的9个月里,塑胶粉1吨也卖不出去,库存堆积如山。台塑当时的处境,几乎是山穷水尽,走投无路。但是,王永庆在困境面前,并不灰心。经过一番研讨和请教权威人士,他开始认识到,要提高台塑产品的竞争力,一是要降低成本;二是要拓展外销市场;三是要进行二次加工。对于降低成本,他寄托于增加产量;对于二次加工,主要是通过与外商卡林合作。卡林是美国人,他在日本开了一家很小的吹气玩具厂。王永庆特请他到台湾设立二次加工厂,即把塑胶粉变为塑胶制品。条件很宽:本钱由王永庆出,赚钱归卡林。经过扩厂增加生产量,降低了成本。筹建二次加工厂,扩展了市场销路,滞销的困境摆脱了。
经过30多年的奋斗,1987年,台塑集团的营业额突破了10亿美元。
接着,王永庆又进军美国,那里原料充足,价格便宜,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聚氯乙烯塑胶工厂在休斯敦筹建起来了,一家家美国聚氯乙烯塑胶厂被其收购,一船船的塑胶从美国的港口运往世界各地……
王永庆的举动震惊了美国同行。当时,美国石化业的大企业家谭尼科公司副总裁惊呼:“台塑是个不可轻视的劲敌。”
“经营之神”神在何处
王永庆曾屡陷困境,而又屡度难关,屡获成功。良好的机遇,主管领导的提携,朋友的协助,都是其成功的因素。然而,他独特的经营思想,无疑是他不断走向成功的最根本因素。
人们都知道,日本松下电器工业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,由于“经营有方”,被誉为“经营之神”;在台湾,塑胶大王王永庆由于“经营有道”,也被誉为“经营之神”。
两个“神”,虽然同是经营企业,但他们的道法却不尽相同:一个是日本式的,一个是有中国特色的。也就是说,王永庆的经营之道,是从中国人的民族特点、社会环境和经济情况出发,在自己刻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,是中国式的。
以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来说,王永庆的观点是:民族要富强,人民要富裕,唯一的道路是发展工业。他深知,在近代史上中国落后、贫穷,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工业落后、经济落后。因此,他一直把发展重点放在工业上,放在基本工业上,即生产原材料上。他先是从事塑胶事业,以后又把事业的触角伸向水泥与电子工业。
王永庆作为一个有声望的大企业家,非常重视自己所应尽的义务。他的经营原则是:对股东负责,尽义务纳税,使员工成才,让职工生活改善。王永庆的艰苦奋斗精神,更是他一生经营之道中的精华所在。就以开设碾米厂一段经历来说吧,日本人开设的碾米厂,每到下午6时就停工休息了,而王永庆则工作到晚上10时半,每天比日本人多做4个半小时。
初创业时,他是这样艰苦。至今他的生活依然保持艰苦创业的作风。他为台塑职工确定应具备的3个条件中,也是把“刻苦耐劳”放在第一位,这包括体力和脑力。他提出:无论工作再苦、再乏味、再沉重,都要坚持。另外的两个条件是:有知识,有经验。
他在事业中,特别提倡自力更生,反对人类的天生惰性和依赖思想。他认为,台湾企业过去往往有一种依赖思想,即依靠廉价工资和当局保护。他认为这种优势靠不信,只能靠自己降低成本,提高效能,才能不被洋货挤垮,在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他非常重视提高产品品质,但他认为产品品质取决于人、物和生产过程的品质,即人尽其才、物尽其用,生产过程畅通无阻、流程分明,在这3种品质中尤以人的品质为最重要。因此,他坚持员工培训,对新参加工作的大专毕业生也不例外。他认为这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根本措施。
在管理上,他提倡“事前有计划,点上不放松”。做事一定要知道轻重缓急,先后次序,不能忙乱无章。着手要从“点”上下功夫,“点”上完善合理了,“线”和“面”自然趋于理想,好比一棵树,理顺每根枝条,树必然蓬勃发展。
如今,台塑已拥有4万职工、10万股东,1992年年营业额1722亿新台币,利税达200亿新台币;王永庆本人拥有资产40亿美元,居世界富豪之列。
在美国费城华顿学院演讲时,王永庆回忆他过去的生活经历,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贫寒的家境,以及在恶劣条件下的创业经验,使我年轻时就深刻体会到: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忧,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一己之努力。这个信念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,深深影响并支配我的处事态度。在创办台塑的过程中,曾经遭遇过种种的困难,我都是以这一信念勉励自己以及台塑企业的同仁。因此,我能一次一次地攻克难关,持续踏出稳健的脚步,追求成功和不断地自我超越。”
王永庆先生的这一段话,大概就是事业成功的经验总结吧!